历史文化
“北方说你是南方,南方说你是北方,北方和南方手牵手,坐在高高的淮河岸上……”皖籍知名诗人刘祖慈曾深情咏怀《印象蚌埠》。蚌埠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,有“珠城”的美誉,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,千里淮河穿城而过。今天,因为一部剧,带火一座城!4月14日,因中国南北分界标志和珍珠女雕像两处景点与热播电视剧《长月烬明》
史前时期,今蚌埠(含市区及所辖怀远、五河、固镇三县,下同)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。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,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,并生启(公元前21世纪,启建立夏朝,为华夏第一代帝王)。春秋战国时期,今蚌埠曾分别为徐方、鲁、宋、吴、越、楚等国邑地。秦王朝
双墩1号墓位于蚌埠市区淮河以北3公里处、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内的墓。这座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墓葬,已经确定墓主人就是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国君——柏。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国国君的墓葬,但是它的圆形墓坑、奇异的墓底布局、五色混合土和放射线、土丘、土偶等遗迹现象,却是考古史上从来没发现过的。
今天的汤和墓墓园,庄严肃穆,松风如涛。作为功臣封王者,汤和的墓葬规制享受了明朝臣子的最高规格。在墓前神道的最南端,立有一座高为6.35米的神道碑。但令人费解的是,原来刻在石碑上长达数千字的碑文,已被人逐字凿去。究竟是何年何代何人所为,至今仍无定论。业界认为是,碑文的作者方孝儒在建文帝在位时曾
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,位于涂山南麓,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禹会村。面积约60万平方米,是一处较大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。 禹会村遗址地表遗存有陶器、石器、骨器等。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,另有少量器物为夹谷壳、蚌末陶;陶器陶胎厚重、火候低;器形有罐、碗、钵等,鼎足有侧三角形
我市物质文化遗产丰富,有7000多年前的双墩古人类遗址、5000多年前垓下大汶口时期古城、4000多年前禹墟遗址、2000多年前的双墩古墓与垓下古战场等。除了这些有形的文化遗产,我市还有众多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包括传统音乐、传统舞蹈、传统手工技艺、传统戏剧、传统美术等。 据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
蚌埠(光彩)玉器文化城项目,是蚌埠光彩大市场二期重点内容之一,是应政府的要求,结合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开发建设的。它既是安徽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之一,同时也是蚌埠市3461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。 蚌埠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之都,其玉器制作加工水平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
端公腔是以说唱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曲艺艺术形式,其中又夹杂民间音乐、民间舞蹈、剪纸、杂技、武术等表现形式。 端公腔源于道教,由悼念亡魂、驱鬼避邪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成,开初只唱宣扬轮回迷信的神鬼故事,后来受戏曲的影响,不断增加一些娱人的民间故事或流传的戏文,逐渐变成了一种酬
《旱船舞》是集多种行船动作、表演、说唱、锣鼓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。 城关镇东与两省三县交界(即安徽省、江苏省、五河县、泗洪县、嘉山县),西邻头铺镇,南靠淮河接朱顶镇,北与双忠庙镇接壤。特殊的地理位置,营造了城关镇独特的环境优势,四通八达的水路旱路,带来了南北
钱杆舞主要分布在城关镇旧县社区及周边村镇。由于不断的文化交流,流传地区也相应延伸,钱杆舞在凤阳、泗县及周边县、市也广为流传。钱杆舞的主要表现方法为手握钱杆子中段,绕体打击身体的肩、臂、手、腰、腿和脚等部位。其中有单打、双打、对打和不同的队形变化,边打边唱。整个场面欢快、流畅,给人们
古人云“夏之兴也以涂山”。涂山为“古淮南道名山”,中国历史文化名山。四千多年前,为根治淮河水患,大禹率治水大军来到安徽怀远涂山“左准绳,右规矩”,“沐甚雨,栉疾风,置万国”,借助与涂山氏国的联姻,在涂山劈山导淮,大会诸侯,留下了 “新婚三日而别”(一说四日而别)、 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
花鼓灯是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,它有舞、有歌、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、有情节简单的小戏。花鼓灯传说产生于夏代,有文字记载的史料证明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形成。经过明、清、民国时期的发展,至上个世纪三、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、淮南、阜阳等为中心,辐射淮河中游河南、安徽、山东、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、
地点:上海市宝山区水产西路680弄5号楼201室
邮编:
电话:02165581999
手机:13701898781
传真:02165581999
邮箱:Email:public@bjgdsh.org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