怀远地处安徽省北部的淮河中游,涡、淮两河交汇处,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,这里就是涂山氏国聚居之地。相传大禹治水到此,大会天下诸候,留下了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美好传说。怀远县城位于县境东部,依山傍水,景色秀丽。民间歌舞花鼓灯名扬中外,被誉为“东方芭蕾”;怀远特产“九州奇果”石榴天下闻名。就在这种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,揉合了说、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怀远端公腔产生了。


端公腔又称“端公神调”或唱“阴阳戏”。端公旧时称“巫”,《潜书·抑尊》载:“蜀人之事神也必凭巫,谓巫为端公。”端公腔源于道教,以男巫演唱为主,由悼念亡魂、驱灾避邪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成,开初只唱宣扬轮回迷信的神鬼故事,后来受曲艺和戏曲的影响,不断增加一些娱人的民间故事或流传的戏文,逐渐变成了一种酬神赛会的表演形式。据老艺人推算,怀远端公腔从清代中期已经形成,清末至民初为鼎盛时期,历史上曾经出现了“小咬子”、“大林子”、“小林子”、“高毛”等一批著名的艺人。它与流行在山东微山湖地区的“微山湖端公腔”和江苏扬州一带的“香火调”(香火戏)也有一定的血缘关系。


怀远端公腔的表现形态分为两种,一种是“打喜鼓”,大都选择在传统或喜庆节日演唱,为单一的说唱,端公在中间坐唱,听众围坐四周,因此,唱端公腔俗称“靠壁”。一种是“开财门”,是在祭祀过程中边舞边唱,可几人演唱,并伴有舞蹈动作,形式近同傩祭歌舞。怀远端公腔的唱腔结构以板腔反复体为基础,词格多是十言或七言的诗赞体。腔调可分为“神调”和“丁香调”两类。神调又称神腔,只用于祭祀。说唱时用丁香调,丁香调因人物和情节不同而分成喜调和悲调,板式有快调、慢调、跺句等。端公腔演唱的曲目分为篇幅较小的段子和大段的戏文故事。经常表演的曲目有:《休丁香》、《站花墙》、《打嫁妆》、《白马驮玉带》、《十二把穿金扇》、《城隍会》、《打西门》等。
怀远端公腔主要的伴奏乐器是狗皮鼓,又称“太平鼓”,鼓面蒙以狗皮,鼓柄下端坠有九个小铁环,击鼓时有节奏的摇动鼓柄,铁环叮当有声,和谐悦耳,因之又叫“九连环”或“三环九扣”。


怀远端公腔反映了怀远人民的历史进程及历史变迁中的社会风貌、风土人情,是怀远历史文化的见证。端公腔是一种曲艺形式,其中又夹杂民间音乐、民间舞蹈、剪纸、杂技、武术等表现形式,整个表演活动洋溢着浓郁的远古文化气息,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。怀远端公腔反映的内容,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歌颂了真、善、美,鞭挞了假、恶、丑。它以风趣幽默的表现形式,深受人们的喜爱,使人们的心情得到愉悦和升华。


怀远端公腔只流行于怀远县城关一带,由于其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,在社会不断变迁和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,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文化娱乐成多极化趋势,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取向,致使怀远端公腔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曲艺奇葩逐渐消亡。目前,怀远县能够完整表演端公腔的民间艺人都已作古,而硕果仅存的能够说唱端公腔的艺人怀远城关人马洪骝,也于二00八年秋去世,怀远端公腔已濒临灭绝。值得庆幸的是,二00八年春,怀远文化部门抢救性的挖掘和整理了马洪骝的端公腔艺术,并保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录音、录像资料,堪称绝唱。


二00七年,怀远端公腔被蚌埠市人民政府确立为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二00八年底,怀远端公腔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。


怀远端公腔

上海蚌埠企业商会

地点:上海市宝山区水产西路680弄5号楼201室

邮编:

电话:02165581999

手机:13701898781

传真:02165581999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